您还未登录! 登录 | 注册 | 帮助  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软件测试管理 > 配置管理 > 正文

Python 项目的配置管理

发表于:2017-01-09 作者:keakon的涂鸦馆 来源:

  每次开始一个新的 Python 项目,我都会为怎么管理配置文件而头疼。不过在迁移我的博客时,终于有空花了点时间,把这件事想清楚。
 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,一切似乎都很顺利,连我在知乎所做的新项目也沿用了该方案,于是决定把解决方案记录下来。
  先说说我要解决什么哪些问题吧:
  1、可以区分各种环境。
  在开发、测试和生产等环境,都可能用到不同的配置,所以能区分它们是一个很基本的需求。
  2、可以有通用的配置项。
  各种环境的配置中,需要修改的只占一小部分。因此通用的部分应该不需要重复定义,否则会带来维护成本。
  3、可以分成多个部分/模块。
  随着配置项的增多,找起配置来会花大量时间,所以划分它们对维护配置很有帮助。
  4、可以直接使用 Python 代码。
  从文本文件中解析出变量值太麻烦,而且不方便生成批量的数据(例如数组),也不好通过函数调用来生成配置值(例如获取文件路径)。
  5、可以将公开和私有的配置文件分开管理。
  在开源项目中,应只包含公开的配置项,而不包含私有的配置。不过这个需求对私有项目而言,没什么意义。
  工作中我先后使用了几种方式,主要使用的就两种:
  1、为每个环境分别写一个配置文件,到相应的环境里,将该环境的配置文件软链接到正确的路径。
  2、使用分布式的配置服务,从远程获取配置。
  前者用起来其实蛮麻烦的,特别是想在本地跑单元测试时,需要替换成单元测试环境的配置文件。所以我又把环境变量给加了进来,检测到指定的环境变量,就加载单元测试的配置。而其他几个需求也能勉强实现,不过并不优雅。
  后者不能直接使用 Python 代码,网络不好时需要降级成使用本地缓存,获取配置服务器的地址需要配置,配置服务器自己也需要配置,而且配置服务器还可能挂掉(知乎内网遇到过全部五台配置服务器都挂掉的情况),所以我用得比较少。
 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发现,「使用 Python 代码」也就意味着是 Python 源文件,「有通用的配置项」用 Python 实现就是继承,似乎没更好的选择了。
  于是定义一个 Config 类,让其他环境的配置都继承这个类:
# config/default.py
class Config(object):
DEBUG_MODE = True
PORT = 12345
COOKIE_SECRET = 'default'
REDIS_CONFIG = {'host': 'localhost', 'port': 6379, 'db': 0}
# ...
# config/development.py
from .default import Config
class DevelopmentConfig(Config):
COOKIE_SECRET = 'dev'
# config/unit_testing.py
from .default import Config
class UnitTestingConfig(Config):
REDIS_CONFIG = {'host': 'localhost', 'port': 6379, 'db': 1}
# config/production.py
from .default import Config
class ProductionConfig(Config):
COOKIE_SECRET = '...'
REDIS_CONFIG = {'unix_socket_path': '/tmp/redis.sock'}
  为了让每种环境都只有一个配置生效,还需要加一个策略:
# config/__init__.py
import logging
import os
env = os.getenv('ENV')  # 可以改成其他名字,自己进行设置
try:
if env == 'PRODUCTION':
from .production import ProductionConfig as CONFIG
logging.info('Production config loaded.')
elif env == 'TESTING':
from .testing import TestingConfig as CONFIG
logging.info('Testing config loaded.')
elif env == 'UNIT_TESTING':
from .unit_testing import UnitTestingConfig as CONFIG
logging.info('Unit testing config loaded.')
else:  # 默认使用本地开发环境的配置,省去设置环境变量的环节
from .development import DevelopmentConfig as CONFIG
logging.info('Development config loaded.')
except ImportError:
logging.warning('Loading config for %s environment failed, use default config instead.', env or 'unspecified')
from .default import Config as CONFIG
  这样只需要在跑应用前,设置不同的环境变量即可。如果是用 Supervisor 维护进程的话,加上一行 environment = ENV="PRODUCTION" 配置即可。
  当然还可以加其他的规则,例如没环境变量时,再检查机器名等。
  现在前两个需求都解决了,再来看分模块的功能。
  这个需求正好对应 Python 的 package,于是把每个配置文件改成一个 package 即可:
  接着是如何同时满足第二和第三个需求。
  举例来说,有这样的配置:
# config/default.py
class Config(object):
ROOT_PATH = '/'
LOGIN_PATH = ROOT_PATH + 'login'
SCHEME = 'http'
DOMAIN = 'localhost'
ROOT_URL = '%s://%s%s' % (SCHEME, DOMAIN, ROOT_PATH)
# config/production.py
from .default import Config
class ProductionConfig(Config):
ROOT_PATH = '/blog/'
LOGIN_PATH = ROOT_PATH + 'login'
DOMAIN = 'www.keakon.net'
ROOT_URL = '%s://%s%s' % (Config.SCHEME, DOMAIN, ROOT_PATH)
  其中,LOGIN_PATH 和 LOGIN_URL 的设置逻辑其实是一样的,但值却不同,在 ProductionConfig 中重新赋值一次有点不太优雅。
  于是把这些设置提取出来,在基本设置初始化以后,再进行设置:
class _AfterMeta(type):
def __init__(cls, name, bases, dct):
super(_AfterMeta, cls).__init__(name, bases, dct)
cls._after()
class Config(object):
__metaclass__ = _AfterMeta
ROOT_PATH = '/'
SCHEME = 'http'
DOMAIN = 'localhost'
@classmethod
def _after(cls):
cls.LOGIN_PATH = cls.ROOT_PATH + 'login'
cls.ROOT_URL = '%s://%s%s' % (cls.SCHEME, cls.DOMAIN, cls.ROOT_PATH)
# config/production.py
from .default import Config
class ProductionConfig(Config):
ROOT_PATH = '/blog/'
DOMAIN = 'www.keakon.net'

  所有有依赖的设置项,都在 _after 方法里赋值即可。
  不过这样可能导致静态检查和代码提示出问题,而且使得所有子类都重新定义这些属性,即便没有修改父类的属性,或是覆盖掉手动设置的值。所以可以再修改一下:
class _AfterMeta(type):
def __init__(cls, name, bases, dct):
super(_AfterMeta, cls).__init__(name, bases, dct)
cls._after(dct)
class Config(object):
__metaclass__ = _AfterMeta
ROOT_PATH = '/'
LOGIN_PATH = ROOT_PATH + 'login'
SCHEME = 'http'
DOMAIN = 'localhost'
ROOT_URL = '%s://%s%s' % (SCHEME, DOMAIN, ROOT_PATH)
@classmethod
def _after(cls, own_attrs):
if 'LOGIN_PATH' not in own_attrs and 'ROOT_PATH' in own_attrs:
cls.LOGIN_PATH = cls.ROOT_PATH + 'login'
if 'ROOT_URL' not in own_attrs and ('SCHEME' in own_attrs or 'DOMAIN' in own_attrs or 'ROOT_PATH' in own_attrs):
cls.ROOT_URL = '%s://%s%s' % (cls.SCHEME, cls.DOMAIN, cls.ROOT_PATH)
  虽然问题是解决了,不过代码量似乎大了点,写起来很麻烦。只是似乎也没有更好解决办法,所幸这类配置并不多,所以重写一次倒也无妨。
  后来我也想通了,如果分成多个配置模块,还要每个环境都分开配置,那配置文件的数量就太多了,反而不方便。
  最后只剩下分离公开和私有配置这个需求了。
  既然要有私有配置,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把私有配置放在另一个仓库里,再 link 到配置文件夹即可:
.
└── config
├── __init__.py
├── default.py
├── development.py -> private/development.py
├── development_sample.py
├── private (cloned from another private repository)
│   ├── development.py
│   └── production.py
├── production.py -> private/production.py
└── production_sample.py
  为了避免文件被提交到公共仓库,私有的配置文件可以加到 .gitignore 里。
  顺带一提,我的博客数据全存放在 Redis 中,备份时只要备份 rdb 文件即可。不过用另一台服务器来备份显得太奢侈了,所以我在服务器上装了个 Dropbox,然后把 Dropbox 文件夹里的数据文件夹 link 到博客的数据文件夹里,即:
  doodle
  └── data
  └── redis -> ~/Dropbox/doodle/redis
  这样一旦文件有改动,Dropbox 就会自动进行备份,而且保留了所有的历史版本,简直完美。